2025-11-17 02:30:12 | 人围观 | 评论: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向量作为一种基本工具,在数学解题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利用向量知识,可以解决不少复杂的的代数几何问题。《空间向量数量积及其应用》,计划安排两节课时,本节课是进一步去认识、掌握空间向量数量积的变形公式,然后,围绕着空间向量的几何应用展开讨论和研究。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公式及向量的夹角公式;
能力目标:①比较平面、空间向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转化的能力;
②探究空间几何图形,将几何问题代数化,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师生的合作与交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②通过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体会数学美的魅力,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空间向量数量积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将几何问题等价转化为向量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向量运算解决几何问题。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采取启发引导、形数转化、反馈评价等方式;
学法:体现自主探索、观察发现、类比猜想、合作交流等形式。
(四)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二期课改的精神,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作了如下的调整:
基于教材中主要是运用向量夹角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所以,首先让学生掌握教材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再其次,鉴于向量兼容了代数、几何的特色,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发展前景,为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向量法”的优势,安排了两个分别运用向量的“代数运算”和“几何运算”来处理空间几何问题的典型例题,为解决空间的度量、位置关系问题找到一种新方法,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渠道。以下,是我制定的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类比猜想,探求新知公式运用,巩固提高回顾小结,整体感知课外探究,激发热情
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
给出问题一:已知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E=EA1,D1F=,如何确定的夹角?
[设计意图]:问题的给出,一时之间可能会使学生感到突然,但预计应该会让他们联想到平面向量的夹角公式,由此作一番类比猜想,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处理过程]:
设问:平面向量的夹角问题如何求得的?【是否可将平面内求得两向量的夹角公式推广到空间?
学生活活动:回顾平面向量数量积、向量夹角公式及其坐标表示;类比猜想,认识空间向量的夹角问题。
(二)建构数学:
(板书)
对于空间两个非零向量(三)公式运用:
1、问题一的解决:
①学生活活动:解决上述问题。
②.变式运用:已知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E=EA1,D1F=,求BE、FD所成的角?
[设计意图]:初步体会立几法、向量法来解决几何问题,并注意区分两个向量夹角与两条异面直线间的夹角。
[处理过程]:
设问:如何用向量方法求BE、FD所成的角?
(引导学生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得B、D、E、F的坐标,进一步得到的坐标,最后代入空间向量夹角公式…计算得出的向量夹角是钝角,而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应为锐角。)
[评价]:
①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可由向量法求得,可见,解决立体几何的有关问题时,方法并不唯一。在此,可以比较向量法和几何法,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②两个向量夹角与两条异面直线间的夹角是有区别别的。这两者的定义不同,导致出不同的结果。
2.问题二的探究:
如图,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90°,AC=1,CB=,侧棱AA1=1,侧面AA1B1B的两条对角线交点为D,B1C1中点为M。
(1)求证:CD⊥平面BDM;
(2)求面B1BD与面CBD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立几法、向量法的“尝试”,让学生明显感受到运用向量法的优越性。
[处理过程]:
①学生活活动:让学生先行用传统的几何方法解决,估计不少学生会感到困难。
设问:如何用向量法求BE、FD所成的角?
(引导学生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得B、D、E、F的坐标,进一步得到相关向量和点的坐标,再代入公式计算。)
[评价]:
①传统解法需作辅助线,有时较为困难。
②而用向量解法,程序化明确,便于操作。
(2)设问:如何用向量方法求BE、FD所成的角?
学生活活动:学生可能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感到有些困惑,但会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探究,最终找到解决的方法。
设问:通过向量方法求解BE、FD所成的角的过程是什么?(这涉及到建立坐标系和确定点的坐标,再代入公式计算夹角。)
[评价]:
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运用向量知识分析空间几何问题,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处理过程]:
例:已知向量a=(2,1,3),向量b=(-4,-2,6)。
(四)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相互交流。
(五)课外探究:
(这是20xx年高考第18题第3小题,是个探索型问题。)
如图,已知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的底面ABCD是菱形,且∠C1CB=∠C1CD=∠BCD=60°,当λ的值是多少时,能使A1C⊥平面C1BD,请给出证明。
[设计意图]:这是20xx年高考第18题第3小题,是个探索型问题。把它放在这里,一方面:在高二阶段,接触到高考题,学生的兴趣颇高,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解题中,再次让学生感受到:单纯用几何知识解答较繁,而利用向量法去思考,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大大降低了求解的难度,同时亦可激发他们不断求知、不断探索的欲望。
[处理过程]:
例:设平面α、β、γ分别通过点A(1,0,0)、B(0,2,0)、C(0,0,3),向量n=(a,b,c)是平面α、β、γ的法向量,且满足n·AB=3,n·AC=6,n·BC=9,求向量n。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向量知识解决空间几何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处理过程]:
设问:如何用向量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活活动:学生可能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感到有些困难,但会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探究,最终找到解决的方法。
设问:向量n满足的条件是什么?(即n是平面α、β、γ的法向量,且满足n·AB=3,n·AC=6,n·BC=9)
学生活活动:学生可能在思考中出现一些困惑和错误,但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最终能够清楚地理解并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评价]:
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即利用向量知识建立坐标系,并通过点和向量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相互交流,同时为课外探究留有思维空间和拓展余地,激发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兴趣。
[p47]{板书设计}
课题引入:问题一的解决:课外探究:
空间向量数量积、夹角公式:
问题二的解决:
布置作业
[板书]
空间向量数量积与夹角公式:
问题一:AE=EA1,D1F=?,求的夹角?
例题分析:已知向量a=(2,1,3),b=(-4,-2,6)。
计算:向量a·b = ?
|a|=√(2² 1² 3²)=√14;
|b|=√((-4)^2 (-2)^2 6^2)=√(16 4 36)=√56=2√14。
cosθ=(a·b)/(|a||b|)=( (8 - 2 18) ) / (√14 * 2√14) = 24/(2*14)=24/28=6/7.
所以,夹角为arccos(6/7).
通过以上思考和例子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向量方法在解决空间几何问题中的有效性。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更多向量与立体几何结合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