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2 08:55:23 | 人围观 | 评论:
1.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礼物吗?从小到大,你都收到过哪些礼物,是谁送给你的呢?(学生畅谈)
2.这些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亲人送给“我”的礼物中包含着亲人对“我”的期望和时间的宝贵,自然的秀美,知识的广博,世界的精彩。
3.我们每个人的故事都像一棵小树,长在父母的心田。那些被给予温暖与幸福的事物,往往象征着父爱的伟大。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2.分小组朗读,并派代表在班上读。班级赛读,评选“朗读能手”。
3.**回忆一下亲人们平日里对你的关爱,仿照课文前四自然段说一段话,“你”送给爸爸妈妈做些什么?“你”想要送给亲人们一件礼物是什么?
4.树的故事
(1)你们能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
(2)如果你要送给爸爸妈妈,请问你会送什么?
(3)树的故事:你们能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
你们能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你们可以给爸爸妈妈买个新玩具,或者帮助他们整理书包、整理衣服。
树的故事结束。
1.****
(1)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2)分小组朗读,并派代表在班上读。班级赛读,评选“朗读能手”。
(3)指名学生总结:诗的内容是关于亲人的关爱和期待,孩子从每件礼物中领悟到生命的力量和时间的宝贵,自然的秀美,知识的广博,世界的精彩。
2.质疑、释疑
(1)小疑问: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掌握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2)树的故事
(1)你们能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2)如果你要送给爸爸妈妈,请问你会送什么?(3)树说:“我实在没有任何东西需要了……只有个地方歇脚就好了。”
3.回忆故事中的亲人们,想想:你们能不能为爸爸妈妈做点好事?
4.再读课文
(1)(自己练说,小组内说,指名说,教师相机指导。)
(2)(学生根据文中的内容,写一篇感受自己的故事,并与同学们分享。)
1.*
(1)*书的故事:树说:“我实在没有任何东西需要了……只有个地方歇脚就好了。”
(2)**你们能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你们可以给爸爸妈妈买个新玩具,或者帮助他们整理书包、整理衣服。
树的故事结束。
1.任选以下两项作业内容,独立完成:
(1)摘抄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写一篇感受自己的故事:*你们能不能为爸爸妈妈做点好事?*
2.如果还有兴趣的话,可以选《树的故事》里的其他部分进行创作或思考。
3.还可以选择以下活动:
(1)写一封信,送给亲朋好友,表达你对他们的爱与感激之情。
(2)设计一个适合亲人的礼物描述,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4.或者,写一篇关于父母的幽默故事,模仿书中的“春雨绵绵”、“夏雨”、“秋雨”等形象描绘。
这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思考和表达,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了《礼物》中所蕴含的父爱主题。同时,通过布置作业,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出独特的感受或故事,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以下是《礼物》的教学设计和课件(第一至第四课时的完整版),涵盖了从导入到总结的整个过程:
课程内容:完成“礼物”主题的文章创作。通过接受礼物、写感受的心理活动,展示情感表达和心理描写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 掌握诗歌“我”的情感表达及其深意。 2. 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写作,选择独特的礼物与家人进行互动。 3. 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建议教师提前布置材料和资源) 1. 课件:感受板书、心理活表单、情感表达练习等。 2. 作业单:选择不同的礼物与家人互动的场景,记录自己的情感变化。 3. 考察工具:填写感受板、情感描写表。 4. 口头练习:师生互动的心理活动示范。
1. 导入环节(约5分钟) - 提问: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礼物”这个主题。老师准备了一些礼物送给你们吗?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睁开眼睛是什么样子的? - 教师引导:学生闭目观察老师的口技表演,感受礼物飞走的情景,激发对礼物的兴趣。
2. 感受与思考(10分钟) - 教师板书:心理活动表(疑惑、惊讶、佩服)。 - 学生分享: - 提问: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我们睁开眼睛时,心里想的是什么呢? - 教师引导:通过动作和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如“疑惑”、“惊讶”、“佩服”等)。 - 教师鼓励:这些变化让我们感受到礼物的特别之处。
(根据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设计)
礼物 心理活
动 疑惑
惊讶 神秘 佩服
真情实感独白 排比 动作 倒叙 表情 插叙
希望这份教学设计能为你的课堂提供参考!如果需要更多内容或资源,请随时告知。
1.感受快乐和爱的重要性
2.讨论给予是快乐的主题
学习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快乐与爱的重要性,并认识到“给予”带来的快乐。
1.寻找并分享一次快乐的事情
2.在小组中讨论如何让他人快乐
学习目标:学生能从自己的生活和同伴的生活中学到关于快乐与关爱的重要道理。
1.观察保罗、小男孩和弟弟三人的不同角色
2.分析他们的互动,说明他们是如何体现快乐的
学习目标: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给予”带来的快乐,以及生活中如何运用这种精神。
1.思考“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
2.联系生活经历和教育意义,举例体会快乐的真正内涵
学习目标:学生能深入理解“给予是快乐”的概念,并在具体情境中应用这一思想。
1.读《给,永远比拿愉快》,谈谈自己的体会
2.分享你为他人付出的例子,思考这些例子背后的快乐
学习目标: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关爱”带来的快乐与温暖,并培养分享意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到小组长那里检查过关
2.每组选择一篇相同主题的文章或名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课外搜集“给予是快乐”的名人名言,进行交流讨论
学习目标:学生通过实践和分享,巩固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并激发对社会关爱的思考。
以下是根据原文改写的三篇不同文章:
上一篇课文我们结识了法国作家莫泊桑,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琪的礼物》中美式小人物的生活故事。这部作品以巧妙构思、出人意料结局的故事形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文学艺术的好素材。
作者身份视角:
欧·亨利不是小说中的主角,而是通过他的笔下男男女女之间的互动传递人物性格的桥梁。他通过细腻的对话和隐喻,揭示了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等复杂的人性现象。
故事主题:
故事围绕母子关系展开,探讨了爱与牺牲、亲情与友情之间微妙的关系。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撰写这篇小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文章讲述的是圣诞节快到时,德拉夫妇想互相赠礼物,但家庭贫困迫使他们不得不卖掉自己心爱的东西换回对方心爱的礼物。结果两人的礼物都因失用而变质成为无意义的东西,最终达到“无巧不成书”的效果。
具体研析:
故事结构紧凑,情节简单却富有深意。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例如,德拉在面对家庭困境时的内心挣扎;杰姆为了追求理想而放弃自已的时间与金钱。
通过对《琪的礼物》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深刻体会到:
1. 语言文字艺术:欧·亨利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情感和故事,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人性的光辉。
2. 叙事技巧:通过巧妙的情节设计、出人意料的结局,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3. 人生智慧:影片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牺牲的代价,提醒我们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美好事物。
请根据以下提示改写《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某段文本:“你已经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过了吗?”(苏格拉底)
1. 保持原文的基本结构和整体内容。
2. 将“你的”改为“我在”的视角,体现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的立场和态度。
3. 增加一些自己的观点或见解,使文章更具深度与思考性。
以上是三篇不同版本的文章,每篇都以平等身份视角展开,内容忠实于原文,同时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并且格式统一。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