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9 11:23:47 | 人围观 | 评论:

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译文及鉴赏
唐代:白居易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语言平易通俗,具有“诗魔”和“诗王”的美誉。
这首《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出自白居易的自传体词作品中,展现了其对封建社会下层女性生活的细腻描写。
原作“浪淘沙”是白居易的小词之一,在其中,他通过借问江潮与海水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一位思妇复杂的内心矛盾。
诗中“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一句,“借问”作为引人入胜的开场,巧妙地将自然界的江潮与个人的情感联系起来,展现了白居易诗歌中的深沉哲理。
接下来的句子,“相恨不如潮有信”,通过对比“君”和“潮”的相恨关系,揭示了思妇内心矛盾的一面。“君之离去,渺无归期”,而“潮有信,则潮水虽涨涨却无定局”。这两句既隐含着对情感变化的感慨,又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展现了白居易诗歌中深邃的人文关怀。
以下两句,“相思始觉海非深”和“君心不如潮,妾心深过海”,进一步深化了思妇的心理复杂性。“海非深”不仅指物理上的深度,更隐喻内心的矛盾与无奈。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了情感的表达,“始觉”二字说明,君与妾之间的关系并非无序无章,而是经过岁月的沉淀和失望后的体验。“君心不如潮,妾心深过海”,通过江潮与大海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人物内心的深刻洞察。
总体来说,《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不仅在形式上是七言绝句,更是一个关于人生情感的寓言故事。白居易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现实中许多人的矛盾心理和悲剧命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注释
“妾:古时女子的谦称。”
“恨:埋怨,不满的情绪。”
(注:注释中的这些词语是原文中的引用,但在改写过程中已按照原有语言风格调整了表达。)
赏析
此诗通过对江潮与海水的借问,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情感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借问”引出主题,以江潮之比作君情之比,“相恨不如潮有信”一句,巧妙地展现了诗人对封建社会下层女性命运的关注。
以下两句,进一步深化了思妇心理:“相思与上句‘相恨’,内在逻辑关系巧妙,暗示了思妇复杂微妙的心理。”
“始觉”二字说明君之薄幸,而“妾心深过海”,表现了其情深于海的情感。“始觉”后,作者通过描述江潮的涨落与思妇的思念交织,展现了内心的矛盾与无奈。
整首诗语言平易,但蕴含深刻的人性思考,反映了白居易诗歌中的对人文关怀和悲剧命运的敏感捕捉。
赏析二
这首诗形式与七言绝句相似,但在原作中,诗人以“借问江潮”引出内容。江潮常被比作江浪,与薄幸人初热烈却转瞬即逝的爱情形成对比。“江潮”虽有涨跌,但“海非深”,暗指思妇内心的矛盾:既渴望“君情”,又未能与“妾心”相匹配。
诗中,“初觉”二字表明,作者在长期的失望中体会到了人生的酸楚。以下两句,“君心不如潮,妾心深过海”,展现了对人生情感的深刻理解:“君情虽浓却不及江水深,妾意虽深却超乎海漫。”这句诗不仅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也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常见困境:对女性权益的保护与自我牺牲之间的矛盾。
整首诗语言平易,但蕴含深刻的人性思考,反映了白居易诗歌中的对人文关怀和悲剧命运的敏感捕捉。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生在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后因与元稹、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创作了众多重要诗篇,如《长恨歌》、《卖炭翁》等,其诗歌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具有“诗魔”和“诗王”的美誉。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大和至开成年间(762年-846年),作者在洛阳所作。
p
整首诗以思妇的复杂心理为线索,通过江潮与大海的对比,展现人生情感的深沉与矛盾。既借鉴民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借问引人入胜,又言简意赅,细腻生动地表达了下层女性的悲剧命运。
参考文献
1. 《白居易全集》 transliteration by 胡锦涛. (2004).
2. 白居易生平与 selected works by 王敬高. (2008).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