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1 10:40:41 | 人围观 | 评论: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丢失的骆驼》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丢失的骆驼》课文原文
一天,有一个人丢了一头骆驼,他就到处去找,他走着,走着,来到了一块草地。地边坐着四个人,他们是一家兄弟四个。
丢骆驼的主人赶快走到他们面前问:"喂!你们四个人有没有看见我的骆驼?"
兄弟四个互相看了看,老大先问:"你要找的骆驼是不是只有一只眼睛?"
骆驼主人点头说是。"你的那头骆驼走起路来是不是脚有毛病?"老二抢着问。老三插嘴说:"有尾巴的骆驼,拉完了粪便就会被它自己的尾巴扫成一块块的,可是这头骆驼拉的粪便是一条一条的,形状没有变,所以它是一头没有尾巴的骆驼。"老四最后说。
哎呀,谢天谢地!骆驼主人高兴的拍手叫喊,“你们兄弟四个说的那头骆驼和我的一模一样,一点都不差。请你们快快告诉我,你们是在哪儿见到它的呀?"
兄弟四个一看,争忙摇和说:“没有,没有,我们谁也没有看见你的骆驼。”
老二说:"我看见路上骆驼的脚印是有的深,有的浅,所以我断定它的腿是瘸的。"
老三说:"有尾巴的骆驼,拉完了粪便就会被它自己的尾巴扫成一块块的,可是这头骆驼拉的粪便是一条一条的,形状没有变,所以它是一头没有尾巴的骆驼。"
法官点了点头:“好吧,你们三人都是根据那头骆驼的样子,把道理讲出来的。但是,你们又没有去碰它,怎么知道它就很调皮呢?”
老四笑着回答:"老实的骆驼吃草的时候,是一边走一边吃,这头骆驼就不同啦,它专挑青草茂盛的地方吃。一边吃还一边挑来挑去,草少的地方它根本没过去,这它不是一头笨骆驼。"
啊!原来是这样,法官佩服四位年轻人的判断能力,当场就把他们放了。
后来,在四兄弟的帮助下,那头骆驼也找到了。
教学目的:
1.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 这种现象体现了从“破案子”到“破大难”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学习目标:
1. 从找骆驼这件事中,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 积累词语。
3. 这类课文的修辞手法以及人物情感表达到这里,学生应该能够明白其基本要求,掌握必要的技巧。
教学过程:
1. 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一个年轻货主误以为他的骆驼会吃草,结果自己却吃不到草。这正是《丢失的骆驼》这个故事要讲的道理:只要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就能发现其中的“破大难”。“人如浮云,无边无际”,但如果我们能够用智慧和行动来应对生活的种种波折,我们就会像骆驼一样,找到自己的路。
2. 培养观察能力,引导思考。
在《丢失的骆驼》中,“商人的骆驼”与“老人的骆驼”都是人物形象。这个“老人”,他有着独特的观察方式和思维方式。
这种从被动到主动的观察,正是我们学习《丢失的骆驼》的重要内容之一。
《找骆驼》这篇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文中的情节简单,对话较多,学生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能够运用方法读通顺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时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这篇课文,我首先以“破案子”导入,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做一回警察,当一回侦查官,在破案子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对“认真观察,仔细分析”这一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几点不足:
1. 导课过程语言过于繁琐,没能抓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部分内容需要更自然、更生动地表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次教学的深思,都是一次改进的起点。
全站搜索